热门关键词:百度百度百度

咨询热线:

023-6371-5737

健康中国
名医讲名方 六和汤:调理脾胃止呕泻
浏览量:2542    From: 乐橙官网【游戏】有限公司    Time:2024-01-08 13:14:13

名医讲名方

六和汤:调理脾胃止呕泻

时间:2023-12-28  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4版  作者:毛德西

 

谈到六和汤,使人想起《水浒传》中宋江的一则故事。

某日,天色已晚,“浪里白条”张顺送两条鲜鱼予宋江,宋江见鱼儿新鲜,便“贪爱爽口”,多吃了些,至夜四更,“肚里绞肠刮肚价疼”,至天明,竟泻下二十余次,昏晕睡在房中。翌日,张顺见宋江泻倒在床,欲请医生调治。宋江却说,“自贪口腹,吃了些鲜鱼,坏了肚腹,你只与我赎一贴止泻六和汤来吃便好了。”张顺买了一贴六和汤给宋江,宋江煎服一贴,次日腹泻吿愈,又将息五六日,病症已痊。(见《水浒传》第三十九回)

六和汤何以有此效应?连梁山泊“及时雨”宋江都知晓。今就六和汤的来由与药性分析于后,以冀更多的人了解它,应用它。

方药

六和汤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简称《和剂局方》),原文云:“六和汤治心脾不调,气不升降,霍乱转筋,呕吐泄泻,寒热交作,痰喘咳嗽,胸膈痞满,头目昏痛,肢体浮肿,嗜卧倦怠,小便赤涩,并伤寒阴阳不分,冒暑伏热,烦闷,或成痢疾,中酒烦渴畏食。妇人胎前、产后,并宜服之。”

组成:缩砂仁、半夏(汤泡七次)、杏仁(去皮、尖)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一两,赤茯苓(去皮)、藿香叶(拂去尘)、白扁豆(姜汁略炒)、木瓜各二两,香薷、厚朴(姜汁制)各四两。上锉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。生姜三片,枣子一枚。煎至八分,去滓,不拘时候服。

后世医家在转述六和汤时,或有白术,或有苍术,依临床见证为凭,益气健脾者用白术,燥湿健脾者用苍术。

释名

明代医家吴崑在《医方考》中云:“六和者,和六腑也。脾胃为六腑之总司,先调脾胃,则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百骸九窍,皆太和矣。”

当代医家冉雪峰谓六和汤,“能御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气,故曰六和”,并言“此方与藿香正气(散)、不换金正气(散)、纯阳正气(丸),为一类之貉,而谓统治六淫,实为通套活法中之活法矣。方中用药平淡,湿热郁滞,脾困不醒,未始不可借用”。(冉雪峰《冉雪峰医著全集·临证》)

吴崑所说,六腑有疾可调和总司六腑的脾胃,脾胃和则六腑安。冉雪峰则云,六淫所致六腑不和者,可以调和脾胃则六淫必除,两者所说并不矛盾。吴崑言致病之机为脾胃不和,冉雪峰则说致病之因为六淫所侵。然六淫所侵,有阴有阳,有表有里,有虚有实。所犯病位必及六腑,所致病证必为升降失和,所见之症必现呕吐腹泻,至此方可应用六和汤,反之,则不宜也。另外,吴崑六和汤将宋本六和汤易香薷为白术,以冀增强补益之力,更益于脾虚湿盛者。

方义

《医方集解》云六和汤:“此足太阴阳明药也。藿香、砂仁、杏仁、厚朴,香能舒脾,辛能行气;而砂仁、厚朴兼能化食。木瓜酸能平肝舒筋(肝木乘脾故转筋,木瓜酸能敛肺,助肺金以平肝邪,故治霍乱转筋)。扁豆、赤苓,淡能渗湿清热,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。半夏辛温,散逆而止呕。参术甘温,补正以匡邪。甘草补中,协和诸药。姜枣发散而调营卫。皆所以和之也。或加香薷者,用以祛暑;加紫苏者,用以发表散寒也。”

方中藿香祛暑化湿,人参、白术、甘草益气扶正,砂仁、厚朴行气宽中,且可化湿醒脾;扁豆、茯苓渗湿清热,且扁豆又能散暑和脾;杏仁下气利湿,木瓜平肝柔筋,半夏燥湿和胃,姜、枣发散而调和营卫。全方重在“和”字。六和者,和六气也。盖风寒暑湿燥火,夏月感之最多,故用诸药匡正脾胃,调和六腑。脾胃调和,则六气无伤,故谓六和汤。

主治

六和汤所治多为“冒暑伏热”时节(即夏月与长夏数月)的时令病,其主要症状为“呕吐泄泻”。这是由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序、清浊之气紊乱所致。至于《和剂局方》原文所言的“霍乱”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“霍乱”并非同义词。《伤寒论·辨霍乱病脉证并治》云:“病有霍乱者何?答曰:呕吐而利,此名霍乱。”其症状为“病发热头痛,身疼恶寒,吐利者”,可见《伤寒论》所述之霍乱,也是以“呕吐而利”为主症,多指急性胃肠炎,并非专指急性传染病的霍乱。多数医家认为,六和汤所治为夏月急慢性胃肠炎为主。主治夏季外伤暑气,内伤生冷,症见寒热交作,呕吐泄泻,胃脘痞满,腿肚转筋等病症。依据异病同治之理,许多医家将此方用于由脾虚湿盛所引起的疾病,亦有良好效果。

经验

清代名医张璐对夏月霍乱吐泻提出自己的辨治方法,曰:“夏月霍乱吐泻作渴,胃苓汤加半夏、藿香,面赤口干,加炒川连;春夏秋三时,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证者,藿香正气散;若吐利转筋,为风木行脾,平胃散加木瓜;夏秋感冒,吐泻霍乱,六和汤为要药。”(张璐《张氏医通·霍乱》)并对当时乱用藿香正气散提出了临证鉴别方法。

清代名医王孟英认为:“一人病霍乱,欲吐不吐,欲泻不泻,心腹㽲痛,脉之沉伏如无,痛(则)脉每如是,此干霍乱也。急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,遂泻。上窍得开,下窍自通,但得吐泻,即可治矣。与六和汤愈。”(王孟英《随息居重订霍乱论》)以盐汤探吐,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急救法,主要用于急性胃肠炎疾患,以使胃中宿食痰涎吐出,减轻胃肠压力,缓解病势,以待后续治疗。此例后以六和汤调和脾胃,分清别浊,果愈。

现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此方“为治疗夏日外伤暑气、内伤生冷的方剂”“长夏感受暑湿,体虚者用之颇宜”。(薛伯寿等,《蒲辅周医疗经验集》)

江苏南京市中医院傅宗浩认为调和胃肠,当以六和汤为主方。傅宗浩认为,此方“用治脾胃虚弱,胃肠不和,兼夹湿浊,见纳少泛恶,肠鸣便泻,舌苔腻等虚实并有之症。前贤有云:‘脾胃为六腑之总司’。故取该方补脾和胃,化湿健脾,以恢复脏腑功能。也即‘用诸药匡诸脾胃,以拒诸邪而平调之’之意”。其临证加减法为:兼风寒怕冷,舌白,加苏叶梗;夏月夹有暑湿,或伴低热、困倦,加香薷、佩兰;夹湿热,苔黄腻,加黄连、黄芩;寒湿偏盛,苔白腻,肢不温,加附子、干姜。(《和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》,《中医杂志》1989年第10期)

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杜怀棠师从秦伯未、董建华先生,他对六和汤的应用有独到经验。他认为,六和汤的病因以“暑、湿、酒、食”为主,尤以“湿”多见。临床着重点应放在脾胃与湿邪两个方面,应用时应与四君子汤证、参苓白术散证、藿香正气散证进行鉴别。四君子汤证纯虚必补;参苓白术散证虚多邪少,以补益为主;藿香正气水散证邪多虚少,以祛邪为主;六和汤证序时相当,攻补兼半。(《杜怀棠教授六和汤临证经验分析》,《环球中医药》2015年2月第8卷第2期)

广东省中医院程志安认为六和汤具有健脾祛湿、升清降浊、和中祛暑之功效,并举暑期胃肠型感冒治验为例,两例均为饮食生冷、酒食所伤,且均以泄泻为主症,湿热甚者可在六和汤基础方上加黄连、秦皮清热化湿,槟榔行气导滞。一例3日而愈,一例5日而痊。(《六和汤治疗暑期胃肠型感冒临证体悟》,《新中医》2017年7月第49卷第7期)

江西省井冈山医专尹质明应用六和汤治疗妇科疾患获得显效。如更年期经期浮肿、经期吐泻、经期腹痛、经期失眠、经期乳胀、妇女尿浊、带下等。究其机理,缘由当今女性劳心劳力过度,不免肝脾气滞,三焦气化受阻。六和汤升降气机,舒达肝脾,故为对应之举。经期浮肿加苏叶、防风;失眠加龙牡、竹茹;乳胀加路路通、黄荆子;经行量少加益母草、鸡血藤胶;带下加海螵蛸、升麻,便秘加莱菔子去党参等。这些经验,可能是受《和剂局方》六和汤所言“妇人胎前、产后,并宜服之”的启发有关。(《古方治今病临证体会》,《江西中医药》1996年第27卷第6期)

笔者治验:孙某,男,16岁。于1998年6月上旬在麦收中出现发热、恶寒、头蒙等。当时体温39.4℃,村医予复方氨基比林1支肌注,体温少退。后用抗生素加激素于液体中静注3天,体温虽有下降,但仍反弹至38.5~39℃之间。于第5天来诊。刻诊:发热、恶风寒、咽痛、纳呆。查体温38.9℃,呼吸21次/分,心率102次/分。X线透视:两肺影清晰。血检:白细胞13200/mm3,中性82%,淋巴18%。舌质红赤,苔薄黄腻,脉浮数。

辨证:暑邪内伏,外受风寒,暑为寒闭。

治则:祛暑解表,清热化湿。

方用六和汤加味:藿香10克,香薷10克,砂仁5克,厚朴花10克,白扁豆30克,茯苓15克,炒杏仁10克,青蒿30克,连翘15克,生甘草10克,生姜5克,大枣3枚。水煎服。2日服用3剂。其父言服药半小时后,全身渐汗出,约1小时后,大汗出,体温降至36.8℃,3剂服尽,热退症除。(本期主讲者:全国名中医毛德西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